六十六:十方甘露_画妖师
笔趣阁 > 画妖师 > 六十六:十方甘露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六十六:十方甘露

  不多时,李蝉便将五道策问大略看过了一遍。大庸国考策问的方式效彷前朝,考官从九经之出题,按书目和难易,分为甲乙丙三科。这五道策问中的三道经策,便出自这些考题,每一题皆出自不同的经书。

  诸生参考前向礼部报名时,就要决定自己的主攻的“本经”,毕竟能熟背经文的人就已万里挑一,要还能经义皆通,又何须考试,已是当世大儒了。待考生选出一部本经,考试时,经策里边便会有一道出自自己所选本经的甲科题,再加上乙丙两道出自另外两本“次经”的容易些的题,如此就有了三道经策。

  自然,也有人会选出三部本经,考三道甲科题,这却是只有自恃才高之人才敢做的事了。

  李蝉自幼生在桃山,颠簸流离了许多年,但幸有笔君相伴,幼时也学了些诗书。时常听笔君讲古,说天下异闻,妖魔传说。直到定居玄都,在浮玉山上当净人,背诵道书之余,也翻阅阁中史传,却发现自己虽没进过学塾,阅读青雀宫馆藏得史传却感到分外熟悉,原来早在看书前便已把史书里的故事听过许多遍了。

  此番到玉京赴试,便早做好了定计,带上了三本史传,一路东行六千里,得空就要读一读。到玉京城后,去礼部报名,便将自己的本经选为《春秋》。

  自从备考乾元学宫开始,李蝉除却苦读,也时常与笔君和老蠹鱼探讨经义,自谓颇有把握,不过也自知学识尚浅,眼下卷上的经策,正是甲乙丙三道题。

  这三道题中丙科最易,不过是解释经义,也就是对策。他只扫过一眼,便不假思索地写下解释。虽是头一回考策问,李蝉也提前探明了诀窍,这经策的解释,须得引入先圣之注释,如此才算是言之有物。

  答完第一道,第二题用的典则相对晦涩些。到了第三题,又比前两科要麻烦些,除了“对”,还需“论”。李蝉卷上的题,是“松柏不殖”四字。这题出得不晦涩,原典为“松柏之下,其草不殖”,若就原典来论,是强者存而弱者死的道理。这道理却被人说烂了。李蝉斟酌片刻,又想到去岁以来大庸国中乱象,引经据典过后,便以“松柏直则草不殖,社稷正而患不生”,论了三百余字。

  这三道经策,答得算是四平八稳,李蝉把一张张写完的卷子放到桌边晾墨,写得有条不紊,写罢,便开始读时务策,看完第四策,眉梢不禁轻轻挑起。

  这一策与前边的经策不同,足有百余字,引经据典,藻饰华丽,写的是去岁秋天佛门菩萨在州中显化真身的胜殊妙绝之景,度脱百姓之慈悲。让李蝉挑眉的却是最后一句。

  这一道时务策的末尾,赫然写着一问:“安得十方甘露,可以调乎鼎鼐?”

  鼎鼐乃上古王室鼎食之器,所谓调乎鼎鼐,也就是安定社稷之意。乍看此句的含义,似乎是期望佛门能帮助朝廷安稳社稷,不出意外,这道时务策问的便是如何让朝廷与佛门关系更近一步了。

  李蝉却在这句中咂摸出了一丝微不可察的酸味,甚至不满。这篇策问藻饰华丽,似乎也就是为了掩盖这一层心思。他忽的又想到东岳庙庙会的那一夜,与笔君夜游,笔君在乾元学宫外边说的那一番话。心想,乾元学宫在两教之间夹缝求生,处处受制,若没有不满才最奇怪。

  他又想起一路东行以来的见闻,途中见到的诸多佛寺,握着大片福田,不缴赋税,还雇了百千万农人为其耕作。这么一琢磨,这句“安得十方甘露”里的“甘露”,分明就是佛门手中的田土和金银!

  李蝉咋舌,暗道一声好大的胆子,也不知谁出了这一题。数千年来流水的王朝换了无数个,两教却是铁打的。谁敢打佛门的主意?

  不过惊讶之中,还带着一丝喜悦,这道百余字的策问前边的藻饰统统没用,后面那一句才是出题者的心思。

  只不过,虽自谓领略了题意,李蝉却也不敢随意下笔,毕竟这贡院里边佛门中人不少,陈玉斋边上那位僧人,可就是考场的主考官之一。

  如此纠结片刻,又看了一遍题,李蝉终于写下一句:“甘露不在法界,在闾阎也。”

  写完这一句,李蝉微微一怔,心中还没想好怎么下笔,手上却已写好了。停笔一看,这一句话却正契合自己的见众生之道。

  紧接着,李蝉又犯了难,这策问问得大胆,自己也答得大胆,再接下来,再细论下去,难道要收了佛门的福田,削了和尚的僧籍?

  李蝉思虑片刻,又笑了笑。这问题问得隐晦,百余字的藻饰,只为这一句,那自己索性也依样画葫芦,答得隐晦些就是了。

  ……

  申末,天光已冷了下来。贡院里响起悠扬铜罄声,乾元学宫春试的前三场已告一段落。

  《万古神帝》

  说起来,乾元学宫的春试从来都是两场。这前三场拢共算是一场,而考生能否参加第二场,则要看这第一场的结果。虽然这结果从来都秘而不宣,眼看也快到黄昏了,贡院外边捉婿的贵人仍没走,瞧热闹的百姓也兴致不减地议论着早先传出来的诗作。

  鸣鹤楼里,陈玉斋、阳蟾道士与那名法号法慧的僧人,还有考功司的诸位官吏。代表乾元学宫、佛道两教、朝廷的四批人,已开始批阅诸生的试卷。

  杂文和策问不同于字句不变的帖经,需要细细审阅,但在座的三位修行者神通又岂是凡人可以度量的,读书一目十行不在话下,阅卷自然也慢不了。此时,陈玉斋正拿起一份卷子,先看了一眼名字。边上的考功司员外郎道:“徽州周桐溪,家世颇为显赫,是个有门荫的。”

  无论朝廷还是乾元学宫取士,都要看家世背景,这是惯例,陈玉斋点点头,翻开此人的策问。看了一道经策,皱眉,摇头道:“洋洋洒洒千言,不知在说什么!”说着把试卷往边上一扔,丢进了黜落的那一堆。

  考功司员外郎赶忙拿回那卷子,看了一遍,小心翼翼道:“陈学士,此子文章秀丽,偶有亮眼之句,怎么也不至于直接黜落了啊!”

  陈玉斋看了考功司员外郎一眼,冷冷道:“若单把文章拿出来,倒也不差。但这题问的是什么?‘孤竹之管,云何之锦瑟!’此典并不冷僻,连这个都不知道,这《礼》还是他的本经么?”

  考功司员外郎脸色僵硬:“这……这……”

  “何至如此严厉,纵忘了典故,能把文章写好也是不错的。”法慧正拿起几张策问卷,扭头对陈玉斋笑了笑。

  考功司员外郎松了口气,不动声色地把那周桐溪的卷子从黜落中拿出来,又看向法慧手中的卷子,移开话题道:“这是,黎州李澹,没什么出身,不过,近来有些名气。”

  “贫僧也偶有耳闻,此人的帖经也得了甲科,看来是个有真才实学的。”法慧点点头,翻开李蝉的策问卷。

  看过几眼,他一直面带微笑的面色变得有些不善,“甘露不在法界,在闾阎也……这文章却有些不知所谓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quge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ququge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